首頁

臺灣第一間專為上演戲劇興建的戲院出現在日本殖民統治初期,是1897年12月於西門城外落成、為因應來臺日人軍民慰安娛樂需求而設的「臺北座」。1908年縱貫鐵路開通之際,日人高松豐次郎著眼於戲劇、電影有助殖民統治宣傳與殖民地教化,在縱貫鐵路沿線八處要地普建戲院,並將設定的觀眾對象擴及臺人。1909年出現瞄準臺人消費市場的純日資戲院「淡水戲館」,而第一間純臺人資本、純以臺人為觀眾對象的戲院是1911年落成的「臺南大舞臺」。臺灣現代戲院產業正在上述風潮下發端。

殖民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戲院隨著都市計畫與交通網的建設從西岸樞紐城市向大城小鎮普及。整個日治時期先後出現過的戲院總數,估計接近300間。根據目前可考的記載,其規模大小從容納觀眾400人到2000人不等。1930年代有聲電影技術發達,兼映或專映電影的戲院逐漸增加,然整體仍以上演戲劇的戲院佔大多數。戲院深入日常生活領域,是人們娛樂、思索、戀愛、社交與馳騁想像的地方。它既屬新興休閒娛樂產業,也是各種意識形態、多元文化與美感的媒介空間,更是孕育本土戲劇、舞蹈等藝術挺進現代化的一個搖籃。

戰後戲院映演業遂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發達。然而自1960、70年代起,在新興影視媒體的競爭下、產業幾度興衰的過程中,這批興建於日治時期的老戲院或因老舊、或因土地開發利用等因素,相繼走入歷史,逐漸為人所淡忘。

本網站原始資料為2015年時由清華大學石婉舜教授提供,涵蓋229間戲院的名稱、位址、建造與營運紀錄。資料是基於〈昭和十七年度新劇場別入場人員一覽表〉(《臺灣興行統制會社 社報》第14號,1944年1月22日)所載錄之戲院資訊,結合地毯式檢索1895-1916、1924-26、1934-36年間《臺灣日日新報(漢珍版)》電子資料庫、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會社年鑑資料以及戲院相關圖片與地圖的結果,同時參照既有研究成果,加以考辨、彙整而成。建置過程中,陸續有地方誌、社群網站或個人對特定地域的老戲院提出調查成果,本網站也盡可能加以考辨並收入。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運用豐富典藏歷史地圖圖資與GIS技術,進一步為這批戲院留下系統化的空間記錄,作為民眾與研究者認識臺灣早期戲院產業發展歷史的入門與進階工具。

Categories

Lo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