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的普及

根據現存日治時期警察統計資料,自1912年始有紀錄開始,直到戰爭期戲劇統制前夕的1939年為止,以每五年為級距製表觀察臺灣戲院數量的變化(詳【圖一】),發現全島戲院急劇成長期落在1920年代的十年間。若不計入資料不完整的專門電影院,在1921-1932十二年間,全島戲院從22間增加到95間,成長4.3倍。再以第一波戲院興建熱結束的1916年與中日事變前夕的1936年的數值進行比較,則全島戲院從16間增加到104間,二十年間成長6.5倍,儘管期間臺灣經濟幾度衰退,戲院產業仍然蓬勃發展。

另依時序來看不同年代戲院分佈的情形,可窺知日治時期戲院普及的趨勢是由縱貫鐵道沿線的樞紐城市開始,繼而往次級城市/街庄聚落分佈,深受早期都市化的影響。圖二到圖八為套疊縱貫鐵道圖層後的戲院分佈圖,其中圖二到圖七呈現不同年代全島戲院分佈狀況,圖八是日治時期全島戲院分佈總圖(下載),可以佐證上述戲院普及的趨勢。(石婉舜,2014b)

圖一 日治時期臺灣戲院數量的成長圖:日治時期臺灣戲院數量的成長

圖二 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895-1899)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895-1899)

圖三 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00-1909)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00-1909)

圖四 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10-1919)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10-1919)

圖五 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20-1929)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20-1929)

圖六 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30-1939)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30-1939)

圖七 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40-1945)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940-1945)

圖八 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895-1945)臺灣全島戲院分佈圖(1895-1945)

Sho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