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年代戲劇革新的重點之一,即是將戲院從都市邊緣聲名狼藉的「惡所」地帶遷往都市繁華地段,而此時新建的西式戲院,也在明治政府與菁英們的示範與推動下,成為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徵。臺灣戲院最早出現在臺北,由日人興建,以日人為目標觀眾,所在位置皆位於日本軍民聚居或活動地段。1908年起高松豐次郎在縱貫鐵道沿線八處樞紐都市興建戲院,建造戲院的地點有的鄰近臺人聚居區,有的位於市區改正計畫下新興的商業精華區;另外,在戲院的建築構造方面,這批戲院則是和式、西式兼有的情形。戲院的興建及其地點、建築形式的選擇,反映了高松豐次郎協助殖民地教化意圖的落實,同時顯而易見的是,明治維新年代日人戲劇觀念的變化,為近代臺灣都市文化發展與戲劇生態帶來明確的影響。(石婉舜,2012)
以下是日治時期七個主要都市的戲院分佈圖,一律採職業明細圖做為底圖,藉以凸顯戲院所在的都市區位,以及鄰近街區的風貌。